画国画时,需注重传统技法的传承与意境的表达,同时兼顾个人风格的探索。以下是创作时需要注意的核心要点:
笔墨纸砚的选择
笔:根据效果选用不同毛笔(如狼毫劲挺、羊毫柔软,兼毫适中)。
墨:优质松烟墨或油烟墨(避免劣质墨汁发灰),研墨需浓淡适中。
纸:生宣(易晕染,适合写意)、熟宣(不渗墨,适合工笔)、绢(传统工笔常用)。
砚:以细腻发墨为佳,保持清洁。
颜料
传统矿物颜料(石青、朱砂)与植物颜料(花青、藤黄),注意调胶比例。
用笔
中锋侧锋:中锋线条稳重(如勾线),侧锋表现苍劲或渲染。
提按顿挫:通过笔压变化体现节奏(如竹节、衣纹)。
忌“描”求“写”:一笔成型,避免反复涂抹。
用墨
“墨分五色”:焦、浓、重、淡、清,通过水分控制层次。
破墨法:趁湿叠加墨色(如淡破浓、浓破淡)。
积墨法:层层叠加表现厚重感(山水画常用)。
用水
生宣上水的控制决定晕染效果,可结合泼墨、泼彩技法。
章法布局
留白:计白当黑,虚实相生(如马远“一角构图”)。
疏密对比:如花鸟画中“密不透风,疏可走马”。
透视:散点透视(如《清明上河图》),非焦点透视。
意境营造
诗书画印结合:题款位置、内容与画面呼应,印章补位。
气韵生动:通过笔墨传递物象的神韵(如齐白石的“似与不似”)。
写意画
重神似,用笔洒脱(如徐渭的大写意),需大胆落笔,细心收拾。
工笔画
线条精准(如“十八描”),染色需“三矾九染”,避免脏腻。
山水画
掌握皴法(斧劈皴、披麻皴)、点苔、云水处理。
过于追求形似:国画强调“写意”,需提炼物象本质。
墨色浑浊:调墨时避免过度搅拌,保持色彩纯净。
构图呆板:避免对称或平均分布,需有主次、动静对比。
题款不当:字体大小、内容需与画面协调,忌喧宾夺主。
“意在笔先”:动笔前需胸有成竹,避免犹豫。
耐性修炼:工笔需静心,写意需胆识,长期练习积累手感。
临摹经典:从宋元名作(如《溪山行旅图》《八十七神仙卷》)入手,学习古人笔墨。
写生观察:对自然物象(如梅兰竹菊)的形态与神韵深入体会。
文化修养:研读诗词、书法,提升美学素养。